刘永钢:坚守媒体初心 拥抱AI时代

新华网南京4月21日电 2023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于4月20日至22日在南京举行。21日上午,在“技术赋能·拓展融合发展新空间”平行论坛上,与会嘉宾展开深入讨论,共话行业未来。

澎湃新闻总裁、总编辑刘永钢在会上发表主旨演讲。

图为澎湃新闻总裁、总编辑刘永钢作主旨演讲。新华网 陈杰摄

以下为部分演讲实录: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在突变式迭代,像ChatGPT这样的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将给步入深水区的媒体融合转型带来什么样的变革?媒介形态、媒体生产、传播渠道、舆论生态会否再次产生革命性的颠覆?在这样的时代变局前,媒体人又该如何守正创新?

作为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紧密跟随者、巨大受益者,澎湃新闻创办近9年来,实现了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从新媒体到全媒体,并从平台化向生态化目标迈进的变迁,而且逐步实现了从内生型扩张到外生矩阵式拓展,正在从互联网新型主流媒体加快转型为全链条内容生态服务商。

我们认为,主流媒体必须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始终紧盯技术潮流,始终紧贴媒体应用场景,为我们全面布局内容新基建赋能,为我们坚守党媒党网的媒体初心打造更坚实的基础和实现更多的可能。下面我就结合澎湃的实践与思考从三个方面和大家做一个交流。

第一,媒体融合转型必须看准跟紧技术发展的大趋势。

近十年来,随着新传播技术的快速迭代,媒体的演变趋势日益呈现为从融媒体走向智媒体的鲜明特征。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技术创新是主要驱动力,媒体融合转型必须紧盯前沿技术趋势,绝不能无视甚至逆潮流逆趋势而动。

我们认为,首先是有技术支撑,当时在技术市场上已经出现了相对成熟的应用能力,且渠道、平台外延不断拓展;其次坚持用户思维,原创新闻平台不仅要提供图文资讯,还必须满足受众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不能让用户看个资讯视频还要切换App;再次是差异化的产品思维,我们的直播与传统广电不同,主打移动化、轻量化、陪伴性、交互性等特色,采用移动背包等轻量化的视频装备和操作。

第二,媒体融合转型的技术应用必须回归内容价值本身。

无论媒介形态、传播渠道和舆论格局如何变化,优质内容始终是媒体的“护城河”、传播的“硬通货”、受众的“刚需”,媒体的技术应用终究需要回归内容价值本身,因此我们必须善用技术赋能内容生产与传播。

第三,通用型人工智能将对传媒行业产生迅速、直接且巨大的影响。

近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迅速掀起热潮。传统新闻媒介从网络化生存到融合化生存再加速迭代到AI化生存,是大势所趋,这也让媒体人纷纷体会到了空前的“饭碗焦虑”与“能力不安”。

颠覆性的AI技术是我们的机会还是灾难?我们判断认为,通用型人工智能对传媒行业的影响会是非常迅速、直接而巨大的。比如我们可以看到,Midjourney生成的图片很多人被完全以假乱真了,ChatGPT生成的企业公关宣发稿,也几乎可以做到以假乱真,甚至有人惊呼“真人越来越假,AI越来越真”。

但这些还只是它应用的冰山一角。有观点认为,到2026年,90%的在线内容可能是AI生成的,媒体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可能很快将因此发生重大变革,传媒行业必须迅速、积极、主动参与到人工智能革命的大潮中来。比如,同样做视频专题片,现在我们可能需要一个庞大的编导团队,包括主持人、制片人、编辑助理、摄像师、设计师、剪辑师等等,但将来可能一个人就可以搞定了。这个人是编导也是主持人,当他身体不适的时候,他用虚拟分身来做主持,在视频以及上面呈现的背景资料、图文、表格,都可以用AI来辅助一键生成,非常迅速。因此即便做这样的一档日播节目,也可以又快又好。

媒体从业人员的工作重心也将发生重大调整。现在我们完全依靠人来采访、编辑、分发等,未来我们的工作重心可能是更好地去训练和驾驭AI,更好地生产内容与观点。随着技术对新闻行业链条的影响支点日益向上游迁移,主流媒体的功能可能更多地会成为精准信息的打捞者,媒体价值观的塑造者、个性化风格的训练者、新闻事实的核查者。

未来的媒体形态也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随着车联网、物联网、AR、VR、抬头显示技术日渐成熟,万物互联、万物皆媒时代正加速到来。在这种情况下,媒体又将何在?又将何往?我认为,将来的媒体更多的是品牌公信力、专业生产力,媒体的核心应当是以价值判断和专业能力为基础的一种有效信息供给。

因此,未来的融媒AI化仍然需要是有价值观的AI。也许未来告别移动APP,会像时代正在逐步放弃纸媒一样,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但也正因此,更加需要我们在拥抱AI的同时,坚守媒体初心,形成更优质的专业能力、更获信赖的品牌价值,更加专业的服务能力。